读了一半儿的书,但是硬是想写个读书笔记,所以就叫读了一半儿写的读书笔记

1

在新公司上班快9个月了。不过在这段时间中不知道为什么,却越来越陷入时间焦虑之中。

刚开始发现自己对时间的焦虑时,我以为就像之前的几个工作一样,是对每日下班时间过晚的一种疲惫,会逐渐随着时间推移习惯(毕竟在现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,也没有不习惯的资本)。可是除了工作日零星几天有过“尝试让自己开心起来”而挣扎得似乎变得开心,焦虑感却越来越变本加厉了,以至于到有些影响自己的地步。比如时长克制不住地怒火攻心、遇到小事时不时就想发火、稍微遇到些不是自己主动想做但是要花费时间的事情,就郁郁寡欢甚至报复熬夜想把“自己的时间”找回来,宁可这只是后半夜的漫无目的、疲惫不堪地刷手机。感觉已经到了严重焦虑的程度了。

2

一两周前在公众号推荐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篇阅读量很高的文章,文章作者是说自己终于要从腾讯离职了,后期计划是什么什么的。估计阅读量高主要还是爆款几要素踩到了吧,“高大上的Title”(腾讯)、“资深员工”、“离职创业”……不过吸引到我注意的是,这篇文章的作者说,自己在腾讯期间学习到了不焦虑、积极规划管理时间,并且打算之后做相关的创业。

从大厂工作期间,学习到了不焦虑、积极规划时间?!这让我看到不禁回忆起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。我也算是去过“大厂”待过一小段时间,但是不管我怎么思索,印象里那开不完的会议、只能抽夜晚做自己事的赶工、无极限的紧密工作表、想走却走不掉,晚上八九点走还要小心翼翼绕到远处楼梯下楼的记忆,还是让我很难理解这位作者所说的内容。在我看来,她不是在腾讯学习到了不焦虑和时间管理,是她自己学到的,这和工作地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。但这也终归就是个吐槽,不同的人遇到同样的事,能学到的东西有多有少,吃透程度有高有低,我应该属于后者吧。

不管怎么说,她后面简单提到的一句话,“在时间管理方面,我看了XX书、XX书,但是直到看完《稀缺》,这给我最大的启发”(非原话,大概这意思)这句话,让我留意起了这本名字挺奇怪的书。可能它能把我从每天的压力感中解救出来吧。

现在我读了书中的204/348篇章(微信读书统计出来的,感谢微信读书),小有点感悟,很想分享出来。也是很想具体写出来一些话,不然不成形但已经具体的想法就像泡泡,今天还记得明天又忘了。

3

首先概括得来说,《稀缺》这本书不是单纯指代的时间的稀缺或是金钱的稀缺,而是把它抽象成了一种概念,前面所述均为“稀缺”,只不过缺的东西不同罢了。并用这种概念归纳了很多生活中常见事情的成因。

回想起来,我之前的工作大都晚出晚归,早上89点到,晚上8910点走是常态。在新公司,早上7点多走,晚上6789点走是常态。其实这么算,不过是把工作时间前移(虽然并没有移动很多,依然要加班)了而已,但是却异常痛苦。看了这本书后,这似乎也和“稀缺”导致的管窥负担有关系。

现在的公司,每天晚上是6点就能回家还是熬到89点,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看办公室里大家的状态的(很难受,但是是这样)。不能去做第一个走的,但是又想早点走,每个工作日下班时都是一场艰难的博弈,博那十几分钟,但是考虑时却度日如年。

书中提到,稀缺会让人的心智带宽减少,更没有执行控制力;而创造稀缺,并不是靠具体某件事:书中作者做了个实验,同样的智力题让随机过来的路人去做,在智力题前先问个假设性问题“如果你要买台电视机,你会考虑哪些因素?”,就会让人确实分心去思考(尤其让资金方面略显拮据的人思考)如果买个大件,家庭开销该如何处理,从而在后续的智力题中发挥不顺。或许每天晚上我遇到的“走还是留”问题每日都在折磨我思考每日稀缺的时间,而之前的工作大家都得被迫忙到深夜,没有事件去思考稀缺的时间,反而规避了稀缺带来的内耗。这一点是我之前真没想到的。但是读到的篇章还是在描述和讨论稀缺导致的各种现象(也有好的现象,比如,更加专注紧急的问题等),期望它能给我一些答案。

还有一个有趣的点,是刚读完的第七章,《穷人为什么穷》。这里作者没有将穷人的穷困成因粗鲁简易得归结为“穷人自有其鄙”,而是归纳为稀缺导致的一个重要问题:会让人管窥当下,忽略未来。为什么很多借贷者在贷款解决燃眉之急时常常贷上加贷?文中的一个例子,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,因为丈夫失业,妻子一人扛家庭支出,由于刚开始的几十美元房租入不敷出借贷,到后面以贷养贷,形成恶性循环。期间妻子没有去做任何挥霍,一直在悬崖边上挽救家庭收支,但是却因在后续贷款无法当期偿还时选择进一步贷款,导致后续无法挽救。

这和文中另一个例子,为什么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,明明给他们提供了低廉的歉收保险,却少有选择购买的如出一辙。不是他们不明白一份保险可以在歉收时兜底未来的财务困境,而是“当下”的困境,让人无暇再去兼顾未来发生什么了。新的贷款要到期了?那是几周后的事情,现在重点是还清房租缺失的几十美元以免被房东扫地出门;今年有歉收风险所以买保险?那是后半年的事情,现在余粮就不够多了,没有时间分心去想未来发生什么。管窥之下,人人皆是不看未来的鸵鸟。

这让我也逐渐理解了,为什么每天明明睡眠时间严重不足,却总是在该睡觉前熬夜半小时一小时。因为比起明天缺觉,今天对时间感受到的“不足”,在深刻得刺痛我让我再熬一熬,再压榨出来一点时间。即使这压榨出来时间都是一些垃圾时间。稀缺导致我在不断得借用,借用导致未来的进一步困窘,永远在为过去补救,但永远补不完。

书才读了一半,却越发觉得自己是个稀缺的奴隶,一直在被脑海里的稀缺感拖着走。不过当了解了这些感觉的成型机制后,其他有在要去做“借用”时,或者要去焦虑时,能暂停一下反思自己的行动了。不管书中所说是对是错(其实这类和心理、行为有关的书,也很难定义对错吧),起码它给了我个全新的思考,让我不再浮于口头上说“今天一定得早点睡觉”却总是熬夜,被老婆不屑了。在熬夜翻手机的手指点触之前,我或许会多想一秒,“一场对未来的借用即将发生,那得用多少更多的时间去补呀”,从而放下手机了。

期望这篇文章也能给其他深陷此境的一些人启发,或者就当是一个抑郁之人的吐槽吧。晚安,得睡了。